为什么说恍恍惚惚才是得道的美妙状态?
2025-04-19 07:01
来源:
砍柴艺术观
发布于:山西省
——以下文章节选自——
<喜马拉雅>《张其成讲道德经》第三十一讲
作者|张其成
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“恍恍惚惚”,通常是用来形容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。在医学上,是由于神经衰弱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,表现出来的神志不清、心神不定、精神迷糊的症状。
这些当然都是不好的,可是老子告诉我们还有一种“恍惚”却是得道之后的高维体验,是一般的人难以体会到的美妙状态。
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“恍惚”呢?请看《道德经》第二十一章:
“孔德之容,唯道是从。道之为物,唯恍唯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。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(yǎo )兮冥(míng)兮,其中有精。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。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?以此。”
第一句:“孔德之容,唯道是从。”老子一开始阐明“道”和“德”是什么关系?意思是大德的状态完全跟随着“道”。“孔德”就是大德。“唯道是从”是古汉语常见句式,现在汉语就是“唯从道”,就是只服从道、跟随道。
“孔德之容,唯道是从。”“德”是顺从于“道”的,“道”是统领“德”的。“道”是看不见、听不到、摸不着的,是无形的、恍惚的;“德”是看得见、听得到、摸得着的,是有形的、有容的,“容”就是形状。“道”外显出来就是“德”,“德”是“道”显现出来的功能属性,是“道”落实在人生、万物层面的具体行为。“道”是恍恍惚惚,不可捉摸的,而“德”却是实实在在,可以看见的。“道”通过“德”的表现,证明是真实可靠的。按照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,“道”和“德”是体用关系,道是德的本体,德是道的作用。“体”是根本的、内在的,“用”是“体”的外在表现、是表象的。注意这里讲的“德”是孔德-大德,言外之意,小德就不能完整地反映“道”的本体。
展开全文
下面就是老子对“道”的描述:“道之为物,唯恍唯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。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(yǎo )兮冥(míng)兮,其中有精。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”对“道”的总体描述就是“唯恍唯惚”。“道”这种东西,是恍恍惚惚的。因为“道”是无形的,看不见、听不到、摸不着的。但“道”却是真实存在的,“道”是一种恍恍惚惚、隐隐约约的存在:“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”。
其实意思都一样,就是恍恍惚惚的。“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。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”恍恍惚惚啊,这当中又有形象;恍恍惚惚啊,这当中又有实物。什么是“象”?这个象就是可以感受到的景象、形象。“象”和“形”又不一样,形偏于静态,象偏于动态。
“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。”“窈”是幽远幽深,“冥”是混沌昏暗。“窈兮冥兮”是对恍惚的进一步描述,但恍惚、窈冥不等于什么都没有,而是“其中有精”,“精”是什么?它原意是一种细米,“精”所对应的词是“粗”,粗,就是一种粗米。后来引申为精细、精微的东西,这个东西也可以叫精气。
“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”,这个精微东西——精气是很真实的,是非常可信、可靠的。老子用了四个“有”,说明“道”有象、有物、有精、有信。“其精甚真”的“真”也可以引申为真气,“其中有信”的“信”也可以理解为“神”,那么“道”在恍恍惚惚、幽远昏暗中不仅有形象、有物质,而且有精、气、神。
其实恍恍惚惚、窈窈冥冥不仅是“道”的存在方式,而且也是得道的一种状态。“道”是可以在身上体会出来的,后来的道教有一种内丹功夫,要经过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、炼神还虚三步骤,然后就可以“炼虚合道”了,就是进入极度的虚空状态,就是得道了。而在极度的虚空状态,是恍恍惚惚、窈窈冥冥的状态。好像有又好像没有。通过炼功你会有这种体会,这种恍恍惚惚的感觉是非常真实的,也是非常可信的。因为“道”是真实存在的,但是它的存在方式是说不清楚的,也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,只能去感受它、去体悟它。当然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看不见甚至感觉不到,就觉得它没有。请相信只要你静下心来,你一定能体悟到。
最后老子总结:“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。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?以此。”这当然是指“道”,意思是说从古到今,道的名字永远也不会消失的,根据它可以认识万物的本质。
“以阅众甫”,意思是说按照这个道可以看到芸芸众生、万事万物的开端,所有生命的本质。“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?以此。”意思是说我怎么知道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开端呢?就是凭借它(“道”)啊。“以此”的“以”就是凭借的意思,“此”就是道的意思,意思就是说,凭借这个道去认知万物的本原。
我们再回过头来看“道之为物,唯恍唯惚。”“道”究竟是不是一个“物”?这里说“道”是一个“物”,是一个东西。而第十四章却说道是“无物”:“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”。“道”又不是一个东西,不是一个“物”。那么“道”究竟是一个“物”还是不是一个“物”呢?
进而好多人就问老子的“道”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呢?有的人按照“道”是“无物”的说法,说“道”是唯心的,道是“无”,“无”就是唯心的。有的人按照这一章的说法,“道之为物……其中有物”,说“道”是唯物的。
两派吵得很厉害。有的学者一会儿说是唯物,一会儿说是唯心,自相矛盾。这其实已经陷入唯物与唯心二元对立的怪圈里,无法自拔。其实用“唯物”和“唯心”的分类法来分析《老子》本身就是错误的。这种二元对立的分类方法本身就是不符合老子哲学。那是西方哲学的一种分类法,根本不能用来套用老子这个“道”。
“道”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,而是“物心合一”的,物里面有心,心里面有物。没有分别,不能分别。
作者|张其成
配图|网络,侵删
<喜马拉雅>《张其成讲道德经》系列——(点击下列标题进入文章)
》
》
》
》
❖ 张其成教授<喜马拉雅四门音频课> ❖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平台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阅读 ()